人氣社區

房市近期相關變革 恐將徒具形式
來源:住展房屋網
國內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早已不是新聞。不過最近一則父親為女兒偷單車的事情,被媒體報導後,卻再度突顯台灣社會貧富差距問題之嚴重程度,超乎你我想像。而昨日行政院會通過的社會救助法部分條文修正案,調高了貧窮線基準,似乎讓我們看到一些改善現狀的契機。只是,當內政部長江宜樺對外表示,不會因此而加稅時,我們卻要問,如果不透過加稅(稅制改革),則接濟貧窮階級所需的新增經費,又要從哪裡來?難道又要債留子孫? 筆者先前就指出,國內近年貧富差距加速擴大,不動產(稅制)問題絕對是大幫兇。而無論是基於抑制市場炒作歪風、維護消費者權益或號稱健全市場,最近政府一系列有關房地產制度的變革,乍看方向正確,但作法或結果仍大有問題。 首先是推動資訊透明化,也就是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政府現在的推動方式,是修法(強制)要求房仲代銷業主動登錄,但後來又怕民眾因而認為政府打算加稅,因此現在初步確定,改以區段為單位登錄。再來是灌虛坪亂象的主角雨遮(登記),現階段所見的改革,則是以樓地板面積5%為雨遮上限。 推動資訊(交易價格)透明化,是健全房市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然而現在問題是,這個所謂區段登記,其單位大小是?如以一百號為單位,會不會範圍過大,反使登錄資訊反而失去參考價值?如區段變小,好像又很難達到地政司這邊,所謂去識別化的設定?之所以產生這種矛盾,其實是取樣方法上就有問題。正本清源,原因還是出在『怕民眾誤會政府要加稅』這個假設命題上。 雨遮登記改革也很起人疑竇。因為我們真不了解,這5%上限是如何算出?現在看到的報導,都沒有進一步說明,這豈不又是另一套資訊不透明?還是另一回產官兩邊關起門來黑箱作業的結果? 我們願意相信,政府確實看到近期房市亂象;不過目前所見之官方所為,可能只是想透過若干不痛不癢、不可能達到真正效果的方式,平息短期民怨。事實上,政府推動資訊透明化時,所『擔心』的民眾誤解,反而才是平抑房價、遏止炒作歪風的最有效作法,那就是稅制改革。至於這是否是加稅,根本只是技術問題而已;關鍵只在於,政府是否真想解決亂象、戮力改革。 或酗竣悀u商時報引用美國華爾街日報,一篇有關美國房地產現狀調查的報導,當中引述知名經濟教授凱斯的說法,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鏡。 凱斯根據他的觀察表示,美國民眾已開始改變觀念,不再視(購買)房地產為穩賺不賠的買賣。他更指出,房市產生泡沫主因,在於人們期望購買會增值的東西(房地產),而不是自己可負擔的(民生必需)物件。 筆者不諱言,由於房地產中的土地具有稀有、不可替代性,因此確實有投資財性質。不過房地產不是只有土地,土地上的房子,其實是一般耐久財,民生必需性質遠大於投資投機。 而歷年來,台灣房市價量易受炒作的最大因素,其實就是,不僅是投機者,連自用者都有『想買或持有會增值的東西,而非能負擔之民生必需品』的心態,再加上華人有土斯有財及財產繼承制度的傳統觀念,房市因此更容易因為少數人的刻意操作,而導向投機方。 由此出發,在台灣這個地方,抑制房市炒作歪風,更不能掉以輕心,更得找對方法、對症下藥。而顯然地,最大問題還是稅基不合理,產生租稅漏洞,讓投機者可以以更低的門檻進行炒作、獲取不合理的暴利(還不用被抽稅);有錢人也可以利用稅基產生的落差,進行節稅、避稅,不但造成稅制及稅收結構不公,更加速拉大貧富差距。 政府拉高貧窮線,更多中低收入者將因此受惠;然而增加財源從哪來?筆者認為,就從房地產稅基改革來!以實價課房地產稅、改徵資本利得稅,讓台灣過去稅收結果天平倒向薪資階級的不公現象獲得解決,這豈不一舉兩得? 新聞提供:住展房屋網www.myhousing.com.tw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