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社區

{建築大賞}荷蘭新社區(上)
來源:資料來源:木馬出版社《建築,在旅行的路上》
歐洲人到底住在什麼樣的房子裡? 台灣人去歐洲旅行大致可分成二類,一類是跟著旅行團搭乘巴士,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然後在著名景點前拍張到此一遊的紀念照;另一類是搭火車自助旅行,歐洲的火車路網密集極為方便,加上每個城市最具觀光價值的舊城區多半環繞火車站而建,所以下了火車用走路的就可以遊遍大部分的教堂、廣場、市政廳等重要據點。若是城市大一些,頂多再搭配幾站地鐵或是我稱為「叮噹車」的地面電車(因為這種電車沒有喇叭,每每遇到要按喇叭的情況時,它就只能發出噹噹噹的警示鐘聲,所以簡稱「叮噹車」),也就足夠去到旅遊指南上介紹的每一個點了。這兩種方式各有優點,可是他們卻有個共通的盲點,就是「沒辦法看見一般歐洲人的日常生活」。以前我總認為所有的歐洲人都住在好像電影佈景的古建築市鎮中,以我們極為羨慕的浪漫方式過生活。殊不知那只是觀光客眼中的歐洲,等到後來比較了解歐洲文化,開始開車在大街小巷裡亂闖之後,才發現大部分歐洲人的生活不若我們想像得那樣美好,大部分歐洲人也不是住在舊城區的古蹟裡。原來出了觀光客所及的範圍外,還有大片大片的新社區,大半的人在此過著遠離童話的現實生活,這些就不是在一個城市只待一兩天的觀光客所能看到的了! 新社區的建築衍生自傳統的生活方式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東北邊,有幾個沿著河畔新生地開發的新社區。在這寸土寸金的荷蘭最大城,一般的新建築都是呈點狀分布,多半是小規模舊建築拆除更新,很難得有機會可以整個社區一起新建,所以建築師們當然得把握機會,總不能隨隨便便輕X批制式的公寓交差,一定得想出什麼特色才不枉這片珍貴的土地。 這一區河岸新生地面積不小(上帝造人、荷蘭人造陸,古有明訓。所以阿姆斯特丹會有新生地也是天經地義的事),前前後後被分成好幾個區,由不同的建築師事務所各自負責不同的專案。這些荷蘭文名稱的社區就如同德文一般,名字又臭又長,我一個也記不起來;儘管如此,他們倒是有個共通特徵,就是絕不再誚迂q前傳統民居的式樣了! 從前傳統的荷蘭式住家至今還完整地保存在各個舊城區裡,並且都有人住在裡面真實地使用中。這些傳統建築有幾個共同特徵,第一是面寬狹小,每棟房子都只有一個店面寬度,就像台灣的「連棟透天」街屋形式,只不過他們比我們更擁擠,連「透天」都辦不到。四層樓房的一樓開店,二到四樓各是不同人家居住;每棟街屋的格局類似,但是設計上每棟不同,所以整條街的房子乍看之下都很像,再仔細看卻是每棟建築各有各自的趣味。第二個特徵是社區多半面著運河,荷蘭地勢低,各個城市充斥大大小小的運河,釵h人家打開窗戶就可以看見河裡悠游的大小船隻,甚是愜意。延續這兩個傳統,新社區的設計也可以看到相同的手法。 新時代的外衣配上舊傳統的精髓 阿姆斯特丹的這個新社區完全承襲了上面兩樣特徵,大部分的住家都是三層或四層樓的連棟街屋,格局相仿,表情各自不同。和舊式傳統住家比起來,這裡的材料選擇自由多了,幾何形圖案的變化也多。但是斜屋頂式樣改成現代風格的平屋頂方盒子,多多少少減損了一些家的溫馨感。值得一提的是邊間的設計,一般連棟單元只要設計正向立面即可,邊間單元卻要同時考慮正面及側面,有時候側面的重要性還強過正面!這個社區裡的邊間設計,有的是用積木堆積手法,有的是用高大玻璃牆圍出一個虛體的庭院(玻璃元素的應用可以創造出釵h不同於傳統樣式的驚奇空間),其他同樣也有圍出一個庭院的案子,只不過改用竹子和木材當材料,氣氛當然就完全不同。若是條件更好的單元,有水景、有View的,那更是二話不說,大片玻璃用到徹底,甚至可以做出懸在半空中的玻璃盒子,極盡所能地爭取風景和陽光。 另一方面,與運河水景的結合同樣也是這個社區的設計重點。舊市區的運河上有各式橋樑聯結兩岸,而且多半是供步行及腳踏車通行的小橋,只有主要幹道的橋上可供汽車通過。這個新社區也依著同樣的概念設計了兩座有趣的橋,橋的造型不僅牽涉到美觀,還直接影響下面的水流和通過的船隻大小,是非常實際的使用問題。所以這兩座橋的造型因應所在位置的不同,設計成一大一小的弧形;比較靠近運河出海口的那一座,因為常常要有較大的船隻通過,就做了個大弧型橋洞;靠內陸的這一座就只准小船通過,所以橋洞就是小弧型。相對地,大弧型的橋坡度太陡,只能做成階梯橋面供人步行;要騎腳踏車?很抱歉!請繞道一下走小弧橋。不只橋的弧度有趣,採用特殊紅色鐵件組成的這兩座橋也無形中成為社區的公共雕塑品,配合橋上特殊的武士頭盔型路燈(也有人說像是一整排鳥兒),不要說有什麼實際的交通用途,光是拿來看就已經值回票價。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