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社區

{建築大賞}骨骼與血管的建築(二)
來源:資料來源 木馬出版社《建築,在旅行的路上》
二十年前就已經有到今天還覺得新潮的建築   只要講到建築的血管、骨骼,內行人一定知道今天的重點在巴黎「龐畢度中心」。這棟二十多年前已完工的建築,至今仍是台灣難以達到的個高標準。   當年這棟建築從設計階段產生的爭議,到剛完工時巴黎民眾對它的排斥,到更後來終於轉而接納他的戲劇化轉變,早已成為現代建築的傳奇。若是讓我仿效聯合國評選人類文明的百大遺產,這棟一定毫不猶豫馬上入選(建築師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gers,1933-﹞和雷佐•皮亞諾可能會抗議,明明都還活得好好的,什麼遺產不遺產,分明是在咀咒我!)。   兩年前曾經興沖沖地像追星族般衝到巴黎,準備好好地參觀一下這個在書本上神遊已久的明星;將房子比喻成明星似乎不太恰當,因為他其實不像明星會亂跑或是放人鴿子,他永遠會在那裡等你;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我事實上偏偏真的就被放鴿子了,因為走到門口才發現「整修內部,暫停營業」!無奈之餘,只好對著它美得不像工地圍籬的大帆布拍張照。   當然,後來我還是找到機會如願追到這位明星,這位奇裝異服,把結構骨架和設備管道披在身上當外衣的大明星。光在外面欣賞沒什麼太特別的,頂多像是書上的照片跳出來走到你面前罷了(不過這已經很shock了!);走到裡面悠遊在血管中向外看才是另一種享受,也才會覺得巴黎的天空忽然都開闊了起來!   不過這得天天維持血管壁的乾淨才行,所以為此「龐畢度中心」還特別發明了一種洗窗機器來清理這難搞定的管子,真是佩服!   聽說本來觀光客沿著管子電梯上到屋頂是不用收錢的,可是後來發現這樣少賺太多了(政府喊窮,舉世皆然),於是大整修時動線也跟著調整,所有的人一律先到一樓大廳買票,交了錢才能享受。不過爬上屋頂後會覺得這個錢花的真不冤枉,光是在平台上看這棟房子本身的構造就是一種享受,更別說可以遠眺巴黎的美景了。   附帶一提的是,室內展覽區的壁飾也和建築本身相呼應,用鋼鐵結構來表現動感的骨架,感覺非常地「龐畢度」!不僅如此,連屋外水池的噴水池雕塑也好像約好了似地一起用這種風格來表達。 電梯是建築物的血管,那捷運就是都市的動脈   自從上次納莉颱風將台北的捷運當掉之後,很多人才忽然發現原來地面上交織的公路網都只能算是靜脈和微血管,真正的動脈是埋在地下的那幾條管子。所以真要拿血管比喻,最大支的動脈非捷運莫屬,倫敦的地鐵更是被當地人直接叫為「Tube」(管子),實在傳神。   巴黎的14號線新地鐵更是把「管子」概念發揮到極致。隧道是管子,火車廂也是管子,連車站及月台等空間都變出大管子來;而且這些新管子要和其他有百年歷史的捷運老設施明顯區隔,讓人一眼就可以認出這條路線是最新的,所以裡面通通用上最具高科技形象的材料及樣式。這麼一來,除了講求實用之外,果然還達到了形式上的宣誓意義──我們法國捷運是新時代科技的領導者。 將來的家會不會住在血管裡?   科幻片裡太空站中的未來居所都在金屬管子裡,以現在的技術來推算,可能不久後就會真的實現了。 到底住在管子裡是什麼感受?這就要問問那些在金門當兵時住過坑道的人了!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