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社區

[逐夢台灣]《遠見》退休進行式,島內移民潮
發表者:Sakura  發表數:2240 IP:219.84.152.* 2006-05-06 12:08:08

飛呀 飛呀 看那紅色蜻蜓飛在藍色天空
遊戲在風中不斷追逐牠的夢
天空是永恆的家 大地就是牠的王國
飛翔是生活

當煩惱越來越多 玻璃彈珠越來越少
我知道我已慢慢的長大了
紅色的蜻蜓曾幾何時
也在我歲月慢慢不見了

我們都已經長大 好多夢正在飛 .........
=================================
假日的苗栗南庄,車子一路壓著滿地細白的油桐花前進,除了路面上熱鬧的民宿、個性咖啡店,山邊、樹林裡的每一條岔路都暗藏玄機。
一個不小心,你就可能闖進高科技公司老闆的木屋、庭院,退休將軍的花園、菜圃;途經竹林掩映的高牆背後,或許正是婦運旗手與知名作家施寄青占地4000坪的居所。這幾年,方圓約165平方公里的南庄鄉,每個山頭幾乎都有新移民進駐。

宜蘭 稻田間矗立歐風豪宅

場景轉到距離台北約一小時左右車程的宜蘭。運動公園旁的珍珠路,短短一公里,沿路在稻田間就矗立了10幾棟彼此保持相當距離的歐式豪宅;裡頭住的不是一般人,除了宜蘭當地鄉紳,還有一個個台北來的神祕大戶。「珍珠路,就是宜蘭豪華農舍的中山北路!」宜蘭知名建築師文毓義車行過珍珠路,忍不住下出這樣的註解。

而礁溪附近,市街上溫泉飯店招牌林立,但一拐進不起眼的幽靜山路,裕隆汽車總經理陳國榮等一級主管們,與偉太廣告公司董事長孫大偉合蓋中的10層樓退休宅第,可能就在你眼前。

台東 社會精英隱身山巔水湄

焦點再轉到台東濱海的台11線公路,從遊覽車聚集的「水往上流」景點,再往罕無人跡的荒山開個10來分鐘,移民到都蘭的專欄作家江冠明就住在一戶漆成藍白色的平房裡。門前是香草花園與池塘,戶外有張大餐桌的廚房,是最天然的無菜單餐廳;既有紅酒喝,也可大啖他自創的「都蘭豬腳」,週末還搖身一變為附近原住民小朋友的烹飪教室。


在附近山路,還會出現台灣菸酒公司退休員工徐淑賢或台北運輸公司退休老闆張得文(化名)所開的民宿。路邊釋迦園對面,可能就住著上櫃公司和平資訊的創辦人酆裕國。都蘭山高崖邊,則住著曾長年旅居紐約的知名畫家梁奕焚……。
不論是興蓋具有獨特品味的住家還是民宿,散布在台灣各個角落的山巔水涯、鄉野平原、好山好水,近幾年逐漸變身,成了許多社會精英所規劃的退休藏身之處。

一群已退休、計畫幾年後要退休、或正想像退休生活的台灣人,正重新探索台灣每一吋土地的可能性,形成擋不住的島內移民風潮。

追夢開始
最富有的一代,改寫退休定義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在《下一個社會》著作中指出,21世紀前半葉,全球三個最重要的趨勢是:人口結構變遷、全球化及知識經濟興起。

今年,將是全球、也是台灣人口結構變遷的重要轉捩點。

因為二次大戰後,1946年至1964年間出生的戰後嬰兒潮(Baby Boomers),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人口數最多、也是最富有的一個世代。而從今年起,到未來的20年內,這群嬰兒潮將陸續迎接他們的60歲生日,也就是迎接退休。

現正在台灣牽動319鄉島內移民潮的新移民,絕大多數是出生在1946到1964年、年紀在40到60歲之間,而紛紛進入退休、或準退休階段的台灣嬰兒潮世代。

對這群超過台灣1/4人口、總數約600萬人的台灣嬰兒潮世代而言,出生長大的城鎮是第1個家。為了工作求學,他們往都市移動,都市是他們的第2個家。現在,逐漸進入退休期的人生第3階段,他們又將開啟一波新移民潮。


只是這一次,他們不再為了謀生、就業而移民,而是要尋找能實現一生中各種夢想的第3個家。而這樣的退休觀念,也將深深地影響目前30歲左右的下一代。
入世隱士
在夢土上,推動社區營造

他們通常希望有好山好水做為退休的布景。

婦運人士與作家施寄青,就藉著一年200場走遍台灣演講的機會,尋找好山好水。花了10年時間,最後她看上的是苗栗山上森林環繞的優雅南庄。

在台灣菸酒公賣局服務20多年的徐淑賢,厭倦單調的公務員生涯,一退休就揮別台北,頭也不回地到台東買地經營民宿「花墅」。

「每個季節、每天都可以看到不同時段的海,很新鮮!我吃飯、拔草、運動時都能看到海,喔,我不用吃飯也飽了!」徐淑賢一提到海,眼睛就亮起來。

除了地點選擇外,對退休後要住的那棟房子應該長成什麼樣,台灣嬰兒潮世代也極度講究。

經過了三年的尋覓與瞭解,剛剛40歲出頭、從事雜誌代理工作的王穎珊(化名),選定了台東的都蘭當做退休的地點。今年初,她終於買下了1900坪的土地,4月初興奮的入籍台東後;現在她開始計畫花兩年時間想像與規劃夢想中的住家。

「我要在基地上種植幾棵大樹?房子客廳要有一面大落地窗,可以看著寧靜的都蘭灣,要幾個房間?……」想像過程已讓王穎珊極為忙碌,到處參訪別人的房子外,也一直探索自己內心需求。

好地點、好房子外,他們往往一個朋友影響另一個朋友,慢慢形成集體移居的現象。
台東的都蘭慢慢形成退休部落就是一個例子。王穎珊是受開民宿朋友影響才變成台東人,現在她正在影響當設計師的朋友也移居都蘭,就這樣一個帶一個地形成新移民部落。

而且,通常他們並不是當地的隱士,而是積極希望參與地方,讓地方更好。

施寄青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自從2002年搬到南庄後,施寄青在當地成立侏儸紀故鄉營造協會,扛起社區營造與生態保育工作。一輩子都在搞運動的她笑自己:「沒想到退休後還要繼續革命!」

而北縣金瓜石的社區營造成果,也有外來移民的貢獻。受到當地里長吳乾正影響,許多外地移民、民宿業者,加入吳乾正成立的社區工作隊,常在清晨荷著鋤頭爬上三安社區山頭,齊力把台灣僅存的礦業用引水道、水圳橋等古蹟,從荒煙蔓草中清理出來,寫下社區營造的典範。

退而不休
想做、可做的事情太多了

嬰兒潮退休,多數並未真正退出職場,而是進入一種半退休或退而不休的階段。因為,嬰兒潮是腦力不打烊,閒不住的一代。

不久前在宜蘭買下1400坪土地,經常往宜蘭跑,忙著種樹、整地、打造未來退休住家的廣告界聞人孫大偉說,會這樣做,是需要有個心靈可以遁逃的桃花源,做為支撐平日工作的動力。

甚至,嬰兒潮希望這個第三個家,可以讓他們實現過去一直無暇實現的人生夢想。


從台中二中校長退休的洪秋森,兩年前退休,學農業教育的他,一直遺憾沒有真正當過農夫,做生態研究。退休後立即在南投國姓鄉神仙島上,親手設計一棟木屋,並在這個動、植物生態豐富的「第三個家」中,訂下65歲辦「畢業展」的計畫,好完成他一生的夢想。
「想做、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21世紀還有人真正退休嗎?」洪秋森笑著問記者。

顛覆「老」字
以前改變世界,以後要愛自己

「台灣嬰兒潮世代進入老年後,將改變台灣人對於『老』的看法。」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邱天助分析,嬰兒潮世代從小到大都是顛覆傳統價值的一代。臨老,他們還會顛覆對「老」的傳統看法。

狹義來說,過去的退休概念,代表進入「沒有利用價值」「辦公室東西收一收,隔天一早起床,不知道幹什麼好」的世界。

但嬰兒潮的退休,可不願當個沒有生產力的社會累贅。因為他們比上一代富有、活躍、有知識,有自己的主見和價值觀。

一直從事行銷與社會形態變遷研究的東方線上公司,從三年前開始研究台灣的熟年或稱「第3年紀」(45到65歲)族群。執行長蔡鴻賢分析,三年前熟年的定義是50歲過後,要進入退休規劃的一群人,後來發現台灣社會中想要退休的年齡從45歲、甚至更年輕就開始醞釀了,原因是「嬰兒潮累積了一定財富,昔日為家庭、組織賣命,現在傾向考慮自己多一點,自私一點,」他說。

布局自由
週末,開始實習退休生活
彈性與漸進,提早布局與規劃,已是嬰兒潮經營退休生活的主要特色。

不過退休後要有份彈性工作可忙,有個夢想桃花源可住,固然羨煞人,但實則需要相當條件,門檻不低,並非人人可行。「退休,對某些窮人來說很殘酷,代表沒有收入;但對較有錢的中產階級而言,就是另一種生活的開始!」蔡鴻賢點出。

社會學者、現任台北市社會局局長的薛承泰分析,白領知識型工作者,較能延續職場生命。亦即,嬰兒潮的中產「優勢階級」,較有餘裕主動規劃與發展退休後的生活風格。

但看似隨心所欲的退休生活境界,其實也是需要練習、需要布局的。

一位今年40歲的義守大學林姓教授,為了步步逼近自己的桃花源,他有計畫地尋覓南部教職,找到義守大學職缺後,目前雖然住高雄,但週末就驅車到台東鹿野,開始實習並適應自己理想中的退休生活。

改變未來
35歲前就該開始布局

許多過來人建議,應該在35歲前,趁早思考、投資、布局未來的退休生活選擇權。因為人生下半場要過得好,得有策略,光有願景沒用。

壽險顧問李懷雩認為,現在已經不能等領到退休金的那一天,才開始打理退休生活,「35歲甚至30歲的年輕人,就應該及早規劃!而且應該隨著人生階段,不停地加碼做調整!」她建議。


從台北移居宜蘭,過著半退休生活的月兒灣灣民宿主人陳順福建議,上班族可以趁週休二日到郊外踏青,並發掘自己嚮往的桃花源與理想生活方式。
600萬島內移民潮才剛要啟動。未來20年內,嬰兒潮如何改變台灣面貌,將會是持續的熱門話題。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本期《遠見》



我們都已經長大 好多夢正在飛 .........

※ 本討論文章係由該作者擔保其合法性,不代表本網站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