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社區

機場捷運台北段通過環評 全線可望同時完工
發表者:kis  發表數:845 IP:211.76.97.* 2006-07-06 23:37:50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台北一日電)歷經六次送案,中正國際機場聯外捷運系統三重站至台北站段終於昨天通過環評。台北市捷運工程局長常岐德說,下周將辦理招標,九月開工,可望趕上桃園到三重段工程進度,預估全線可同時於二0一0年完工及通車營運。

機場捷運線區分為桃園到三重路段及台北地下段,分別由高鐵局及捷運局主辦,三重段於日前熱鬧開工,並預訂於二○一○年完工,而北市端環評案則屢送屢被退件,六度送件下終於昨天通過環評。

由於台北端工程由高架改採地下化,使工程經費由新台幣七十五億元暴增為二百億元,北市還規劃「雙塔」機場捷運大樓的首都入境意向,交通部曾批評北市端將讓整個機場捷運工程全線完工延後一年半。

常岐德說,延後完工的說法已隨著環評通過而不存在,因為高鐵局現在才開始三重端的工程細部設計,而台北端早就已完成,只要完成招標,北市端可進入實質開挖的趕工階段。

他說,捷運局計畫下周就上網公告招標,預估經四十五天後就可完成招標,最快九月就可開工,可望與三重段同時完工營運。

只是兩棟機場捷運大樓的C1、D1的基地涉及交九轉運站聯開案的進度而有變數,尤其是D1目前供國道客運總站使用,常岐德說,將由C1基地先施工,並由地下向D1延伸施工,等到國道客運業者於二00八年二月遷入交九轉運站後,就可全面趕工。因此,「雙塔」建築進度可能會延後完工,但不影響機場捷運地下車站的完工營運。

回覆者:kis 發表數:845 IP:211.76.97.* 2006-07-08 23:07:11
中正國際機場聯外捷運線A1車站之規劃設計
(文圖/邱照庭 英譯/沈淑華)
一、前言

 

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主辦之中正國際機場聯外捷運系統建設計畫為連接臺北市與中正機場間之捷運路線,本局受託負責本捷運路線「三重至臺北市段」之土建工程及一般機電系統與土地開發事宜。

 

「三重至臺北市段」起自本捷運線三重站(A2)南端臨時尾軌(不含),沿三重堤防旁以高架型式配置,過中興橋後以5%坡度進入地下,並以潛盾隧道穿越忠孝橋下方後北行,轉向東穿過淡水河河床及兩側堤防進入臺北市區,沿市民大道南側經臺北市第13號公園,穿越西寧北路、E1基地並與捷運松山線北門站交會後東行,經D1西側基地(D2)、D1東側基地(D1),止於臺北車站西側之 C1用地,於1樓至地下3樓設機場捷運線之臺北站(A1)。本路段長約4.1公里,主體設施包括:高架路線段、潛盾過河段、明挖覆蓋段、臺北站地下車站1座(含儲車區)及聯合開發大樓共構結構體。

本局鑑於本案設計工作涵括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之概念設計,捷運工程與聯合開發大樓之基本設計與細部設計等工作,有別於一般之捷運工程設計。為提昇設計品質,故舉辦國際性競圖,於94年7月8日經著名專家學者組成委員會進行評選,由中華顧問工程司團隊獲得設計監造權。設計團隊包含中華顧問工程司、日本槙文彥建築師事務所、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及邱穀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等負責上述設計監造工作。

 

A1站位於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之中心,該區為國外旅客進入臺北市首先接觸之區域,本局要求設計團隊配合車站周邊之都市發展作前瞻性之概念設計(開發構想),將各種交通接駁系統與公共空間的銜接作整體規劃考量,提出都市設計構想,以創造首都核心區門戶意象,塑造臺北市國際意象,並帶動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之再發展。

二、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概念設計

 

(一)計畫目標

1. 重塑首都面貌並強化國家門戶意象

藉C1及D1東半街廓整體開發並與中正機場聯外捷運系統A1車站整體規劃,以塑造國家門戶意象、創造都市地標及改善都市景觀。

2.帶動周邊土地利用及都市長遠發展與繁榮

配合中正機場聯外捷運系統A1車站預辦登機需求及延伸中正國際機場服務功能,規劃引入國際金融、航空、百貨、旅遊等使用業別,以提高臺北市國際競爭能力及帶動周邊土地與都市發展。

3. 提昇臺北都會交通運輸樞紐功能

整合車站特定區內捷運、臺鐵、高鐵、長途客運及機場捷運系統等大眾運輸需求及轉乘規劃,改善車站特定區交通瓶頸並提昇臺北都會交通運輸樞紐功能。

(二)規劃構想

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概念設計,由國際知名建築大師槙文彥(Fumihiko Maki)負責主導,國內潘冀建築師會同作業。根據其競圖構想,將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以雙子星大樓、大挑空的地下車站、城市穿堂、城市綠軸、臺北長廊、記憶城道等六大特色,來彰顯國家門戶的意象,並對區域內的交通動線重新整理,以期建立一個井然有序的都市環境。

 

1. 門戶塔樓(雙子星大樓)

以正北及七星山之兩個建城軸線規畫C1基地與D1用地(東半街廓)的景觀配置及兩棟聯開大樓構成。大樓矗立於重慶北路兩側,初步規劃地面段為百貨公司,中間段為辦公總部,上部為國際觀光旅館,樓高約為56層及76層。雙子星大樓結合車站、商業、辦公、旅館等功能,其外觀共生關係像是「龍」與「鳳」一般,登離而互動,呈現空間相互呼應之兩座和諧造型,構成門戶意象。

2.車站挑空大廳

地下車站總開挖面積達2.7公頃,開挖深度約25公尺。地下室共4層:B1為預辦登機層、車站大廳及旅客到離站轉乘,B2為機房及車站挑空大廳層,B3為月台層,B4為停車場。車站的挑高大廳不僅創造出不凡的氣勢,更提供到站旅客一個戲劇化的空間經驗。


3.城市穿堂

連接臺北長廊與門戶塔樓間之人工平台,可強化本區之活力及認同感,形塑新都市開放空間,寬敞空間可提供各式各樣展演及慶賀活動。


4. 城市綠軸

城市綠軸沿著13號玉泉公園至E1基地中央延伸,至記憶城道區再銜接C1及D1用地(東半街廓)南側至臺北車站西側,整合兩個錯開的街道系統,創造人性化的景觀。此一綠軸不僅強化了城市之原有「主軸」,也將成為城市綠洲,扮演臺北市之開放空間的角色,成為本區基地開發的緩衝空間並減少環境衝擊。


5. 臺北長廊

以人工平台高於地面7米,連接機場捷運站到臺北火車站和三個都會區捷運站。形成一個東西向人車分流及無障礙的立體人行通廊,減低對街面層之交通衝擊。


6. 記憶城道

記憶城道(延平北路)與臺北市舊城的北門對齊,為一連接南北區域的林蔭大道。這個步道界定了一個連接舊區和新區、北門及新門戶塔樓的區域,串聯了北門郵局和歷史建築物-舊臺灣鐵道管理局等古蹟,形成一個展示臺北都市、歷史過去與未來的開放式博物館。

 

三、A1車站之設計理念

 

(一)車站的構成

B4為停車場,B3為月台層及停車軌,B2為服務車道及機房,B1除設置車站大廳外,並設置汽車接送區、計程車停等與預辦登機系統。地面層為主入口及聯合開發大樓商場及旅館門廳。二樓為大樓商場、辦公室門廳及連接臺北長廊。

(二)月台挑空空間

為克服車站位於地下20公尺的不利條件及打造出作為符合臺北門戶形象的車站,計畫於月台層可直接引進自然光線並看到臺北天空,利用簡單清楚的動線沿著挑空空間進入車站大廳及其他樓層,帶出滿滿旅行氣氛的戲劇性空間。

(三)接駁空間地下化

將計程車及旅客接送空間地下化,除方便旅客進出可不受天候影響外,更避免街面計程車排班空間及景觀之衝擊。

(四)車道動線分流

上述之接駁空間由基地之東南側進,西南側出,服務車道則由基地西北側(鄭州路)進出,停車場車道則由基地之西南側進出,三種不同性質車輛車道分流,減少對臺北車站地區之交通衝擊。

(五)地下連通系統

B1車站穿堂層不單單只設有汽車接送區,還規劃連結臨近五個軌道系統(捷運淡水線、捷運南港線、捷運松山線、臺鐵、高鐵)、長途客運總站、計程車招呼站及鄰近原有的各地下街等之連絡通道及路線指引,作為地下步行者網路空間的中心。

(六)預辦登機系統

B1大廳提供出境旅客可先預辦登機及行李掛送服務,俟登機時間接近時再搭車至中正機場,可減少旅客攜帶大型行李之不便。

(七)竹林流水階梯

B3月台往臺北車站方向於樓梯、電扶梯垂直動線上設置竹林及流泉綠化環境,帶來寧靜之氛圍,與挑空結合呈現出具引導性之端景視覺效果,並營造出與航站相近令人印象深刻的旅行空間。

(八)光壁

以汽車接送區的背景牆面長250公尺的光壁為中心將東西、南北兩軸向之視覺形成一體化,增加空間之識別性及趣味性。

(九)分層管制

車站與聯開大樓共構原為一複雜之綜合建物,藉由不同之樓層分別管制,將車站之穿堂層設於地下一層,旅館之管制點於地面層,辦公大樓之管制點於地上二樓,商場則由各層之挑空空間進出。


四、結語

本工程具多項創新及前瞻性之規畫,除設計團隊之努力外,尚需主辦機關(高鐵局)及府內各單位之協助,對設計理念之認同及現有法令之突破,共同創造臺北的未來。後續本局仍將本於職責維持細部設計之品質及推動後續工程,俾能達成中正機場聯外捷運系統A1車站原設計理念之目標。
※ 本討論文章係由該作者擔保其合法性,不代表本網站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