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內容 ?>
http://news.pchome.com.tw/life/tvbs/20071225/index-20071225182440392048.html
捷運內湖線即將在民國98年完工通車;不過近幾年內湖區人口暴增,但捷運卻早在20多年前規劃,把這條線路列為中運量;如今為了提高運能,車廂改為「一」字型,人和人是面對面坐著;而且車體變厚增加安全度,但如此一來,整個內部空間就顯得相當擁擠。
鐵絲網層層隔離,還在測試階段的捷運內湖線,未來從木柵一路直通內湖,便利性不言可喻;只是一踏進車廂,咦?沿著兩排車窗座椅面對面,和木柵線的非字型截然不同。
捷運局工務所主任駱仁宇:「因為我們考慮到將來,整個載運量,在內湖線要多出來,所以不得不把這個,座椅的排列方式,把它改『一』字型的方式來排列。」
說是要增加運能,才把座椅方向變了樣;這樣一來,每小時單向運量,內湖線28,400人次,比起原先木柵線的22,800人次的確多出不少;而以單節車廂來算,座位木柵線24個、內湖線20個;但站位部分,捷運局估計內湖線能到122個,也就是車廂最多能裝142人。
只是真的可以嗎?像這樣,站的得和坐的腳貼腳,說有多尷尬就有多尷尬?更何況人多時,情況更擁擠,而整個車壁厚度增加,就是內部空間縮減的最大原因。
捷運局工務所主任駱仁宇:「內湖線因為增加了很多的載客運量,不得不把就是把這個,車體的整個強度要去增強。」
雖然捷運局強調,車廂高度內湖線只比木柵少了2公分;而扣除兩旁坐人後,站立空間還比木柵線多出1公分;不過看著195公分的男記者,幾乎碰到車頂,如果走到顯示系統前更直接撞上。
由於20多年前的研擬設計,內湖和木柵相銜接;但當時要求中運量,所設計出來的車廂,能不能夠符合近年急速增加的內湖區龐大住戶需求,將是捷運未來最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