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社區

城市大調查:台東,上天送給台灣最珍貴的禮物
發表者:Sakura  發表數:2240 IP:219.84.152.* 2006-04-28 15:06:16

在自然環境評估中表現突出的台東,正是1544年葡萄牙人首次發現大叫「啊!formosa(美麗之島)」的地方。且早在五千年前,台東已是台灣最適合居住的健康地。

台東,上天送給台灣最珍貴的禮物

  根據卑南文化考古記載,當5000年前一群人來到台東的沖積三角洲平原,並有精美的器物級工藝創作,陪葬品中有精緻的玉器、陶罐,部落繁盛。

  台東也是迄今全世界主流文明開發最晚的地方,在公元1850年後才真正開墾,參與台東縣史觀光篇製作的台灣史前博物館園區管理組組長曾聖元說。

  古稱「卑南覓」的台東,清咸豐之前因居住者為原住民,禁止漢人進入,後因日本藉故來台,清朝才開始施行移民的政策。台東受日本殖民長達50年,當年,日本人對外召募工人,包括台南、嘉義等漢人紛紛移入台東,從事各項交通建設開發,包括花東公路、南迴公路等。

  因此,台東成為台灣罕見,包括阿美、卑南、布農等六大原住民族群,加上閩南、外省、客家人「九族共融」的文化型態。

絕美的地形景觀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地理景觀雄偉,西有中央山脈,東有海洋板塊,主由海底火山、珊瑚礁等組成的台東,處於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交接處。經過數百萬年海洋板塊不斷上升、擠壓、造山運動,河川像一把鋒利的刀,削出了令人驚心動魄的台東峽谷。

  東部海洋位於黑潮帶,結構特殊,魚獲特別豐富,名列世界七大漁場之一。「魚類多到足以供給全台灣,」,愛魚成痴,腦後綁個小辮子,已是爺爺級的陳信朋老師解釋道。美食作家唐魯孫念念不忘「肥碩鮮嫩、非常擋口(耐嚼的意思)」的九孔;日本最貴的(一片近千元台幣)生魚片「黑尾」,正是產自台東。

  複雜的生態平原,也是世界少有。從阿拉斯加的寒帶植物冷杉,到南洋的熱帶植物雀榕,台灣的植物4000種,台東的植物就佔了2000種,且是目前原生種植物保存最好的地方。「而瑞士全國的植物才900種,」也是台東人的曾聖元說。

  治療瘧疾的藥物奎寧(提煉自金雞鈉樹),曾於民國26年在知本溫泉山上、新化等地,大量種植,因此又稱為藥山(現改為樂山)。光復初期,奎寧一度缺貨,醫師便告知患者可以金雞鈉樹葉煮水服用。

  任職台東縣旅遊文化中心會長的李玫如記得,有回到都蘭山上朋友家做客,山上的小房子裡,一陣白煙緩緩的從窗口飄進來,來自台北的她還以為是哪裡失火了,「後來才知道這是山嵐,雲霧會像煙一樣會飄進屋子裡,非常涼爽,」她記憶猶新。

  豐饒的平原,未受污染的水質,成就了聞名的池上米。而根據農委會近日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市面上遭仿冒最多的米也就是池上米。

  優秀的地理環境和物產,是台東成為環境健康城市的最大優勢。

任意糟蹋的後山花園

  然而,缺乏宜蘭人的冷靜沉著,台東快要步上花蓮之後塵,已開始有跡象顯示,急切、莽撞與缺乏規劃的胡亂開發,令人擔心。

  一些台東人指出,「經濟為主,發展第一」的觀念,財團、遊樂場、休閒中心等無止盡的開發,成了民眾心中的痛。縣政府以民意為依歸,但缺乏「城市永續經營」的整體計劃與考量,也是問題。

  像紅葉溫泉、知本溫泉,甚至是滿目瘡痍的東海岸開發,觀光發展是否真是當地人的財源或福祉,編寫台東縣誌觀光篇的曾聖元很質疑:「是財團受惠,還是當地民眾,而弱勢的原住民又能分到多少?」.(反紅葉溫泉開發自救會新聞稿)

  對保育自然不遺餘力的野鳥協會理事長李宗瑋認為,民間壓力團體不足,對這些過度開發沒有制衡,「開一個景點,毀一個景點」,他擔心,現在連黑森林的水道也封住了,擔心台灣最後的淨土,要不了多久也會變成絕響。

  以為開路就是發展,觀光帶來受益;加上遊客總是當這裡是「後山」,肆意糟蹋,從台東到蘭嶼,原住民的純真換得卻是欺騙與不信任。曾做土地仲介的李玫如,就看過太多原住民買賣土地時被騙的例子,「他們稱呼漢人為『白浪』(台語發音的壞人之意),」她無奈地說。
向下扎根的土地意識興起

  然而,最近許多台東人回到熟悉的土地上,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家園,雖然力量很小,很分散,但卻有一股新生的勇氣在裡面。

  民國88年2月,由李宗瑋帶領,台東野鳥協會自發性拯救溼地保存的活動,上了各大報的頭版新聞。已被卡車破壞開挖的溼地,魚貝乾死,一百多個台東人清早趕到當地,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把肥料袋裝沙,然後將400個沙袋在溼地上堆了三層高,讓乾凅的沙地,水上升10公分,雖然只是象徵的意義,但是到現在,溼地開發工作已經暫停。

  慈濟回收站的援助,加上永豐餘紙廠以「廢止回收換取衛生紙」的方式,台東縣廢紙回收量成為全國之冠。一個月可以回收6000噸,永豐餘台東廠廠長石元興奮的指著如籃球場大,堆滿廢紙的回收場說。

  解說員的訓練,加強台東在地的鄉土意識。台東媳婦李玫如,也是解說員協會創始會長解釋,一百多個自願做解說員的台東人,將全職、義務帶領台東人及外地人,認識真正的台東。這些解說員除了必須了解台東的歷史外,她也安排他們到台北、花蓮上有關環境保育或休閒開發的課程。

  當這一百多個會員提出一堆頗具特色的私房景點時,在台東17年的李玫如很訝異「台東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很多。」

  原在公家機關服務的曾聖元,30歲那年,確立了人生的目標,他知道他要回家鄉服務,「否則這輩子跳不出去了,」溫和的曾聖元,於是回到台東幫忙做縣史,規劃史前博物館。

  51歲,瘦弱的退休老師姜國彰,聲嘶力竭的要大家好好保護土地,他跟縣長說:「我用我的生命負責」,還義務帶小學生到山邊、海邊上課,希望培養優秀的種子解說員。

  46歲,台東著名的酒席餐廳老闆張東福,是台北生產力中心經營策略管理課程中從不缺課的好學生。家境清寒、父親早逝的他,年輕時獨自北上,從自助餐的學徒做到廚師,然後帶了台北的師傅回台東開店。為了充實自己專業管理的知識,一個月上台北十多趟,而且帶著廚師跟他一起去上課。員工打卡機的旁邊,木頭看板上貼滿了各式人際溝通、生涯管理的剪報。

  另外,他也是台東家扶中心長期的捐助者,「因為年輕時受到幫助,現在自己有能力,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就學,」憨厚的老闆說這些都是該做的,不值一提。

  上月開陶藝聯展的楊月蓉,便在她和先生經營的東池便當店裡,擺滿了各式陶藝作品。18歲就開始做便當,堅持「吃的東西要隨時隨地可以拿來吃」的信念,每天早晨清自選菜、滷煮,一天要賣出500∼600個便當。曾經在屏東等地開過店,最後她還是回到台東來。「因為不適應,沒有安全感,」現在,她早上賣便當,利用下午的時間做陶,她說,走在路上都覺得自在。

  愛釣魚,博學多聞的陳信朋老師,每天早上都背著寶貝相機,到台東漁港去為魚拍照,三年下來,保存了上千種魚類的照片。

  然而,因為不當的電魚、大量運用流刺網,「現在台東海邊只剩不到150種,」一手寫文章評論,一手拍照,活力十足的陳老師不放棄任何可以呼籲保育生態的機會。

紀錄台東生活傳奇

  面對台東經濟的前景與未來,調查中台東約有45.4%的人希望經濟繁榮發展及交通建設。

  調查發現,將近一半的台東人認為養家活口不易。且幾乎近一半的居民都沒有存錢的習慣。而每戶可支配所得是562,213元,只有台北1,196,141元的二分之一。(健康城市大調查-經濟篇)

  陳得嬌,第一個把池上便當帶到台北的人。民國70年,為了將好吃的池上米分享更多人,夫妻倆在松山虎林街開了池上便當店。21歲的陳得嬌,半夜3點就要跟先生起床,騎摩托車去中央市場買菜。當時一天只有賣出8個便當。後來,打拚的夫妻倆把便當送到工地,慢慢的才將便當銷售量提高到一天一千多個。

  用的是自家「萬安」產的池上米,用火車來回運送,趕不及時,還得跟熟客道歉。夫妻倆忙到筋疲力盡。後來,為了完成公公的心願,他們毅然將經營順利的便當店收掉,所有的東西用火車運回來,本錢加上貸款,用一百多萬元買下故鄉7.5公頃的整片森林。

  「這時日子才苦,」陳得嬌說,剛回台東,一大片未開發的森林地,夫妻倆只能住在隨意搭建的豬寮裡。為了償還貸款,夫妻兩人分別到公家機關上班,十多年來,一點一滴,把債還清,把森林慢慢蓋成農場。建水池、蓋涼亭、養豬,過著純樸的農業生活,面對一池悠遊的鴨子,陳得嬌說,這是他們夫妻的夢想。

  靦腆的佳興食品廠創辦人唐文禮,是台東最大的洛神花產品供應商。十多年前,學食品加工的他,為了將洛神花改成不加防腐劑、不添加色素方便充泡的方式,唐文禮獨自研究了4年。

  期間僅靠著唐太太賣蜂蜜養家活口。「很辛苦,」唐太太記得第一次扛蜂箱,不小心跌了一跤,把整個蜂箱摔翻了,受驚嚇的蜜蜂把唐太太螫的全身是傷,還得上醫院打針。客廳裡塑膠桶裝的蜂蜜標籤,巧笑倩兮的年輕女子,正是唐大嫂年輕時候的樣子。

  好不容易研究出獨家配方,因為家庭產業,第一罐洛神花汁連標籤都沒有。自己做,自己賣,唐文禮一個人拿著十多瓶的洛神花汁到山產行寄賣,等客人走了,請老闆試喝寄賣;第二年,才自己拍照作標籤貼紙。從一個月賣不到2000元到一個月100∼200萬的營業額,台東人稱「洛神花大王」的唐文禮,生活仍跟十年前一樣儉省。「當人家把大拇指比出來,說好吃時,我最滿意,」唐文禮謙虛的笑著說。

點燃希望的種子

  沒有百貨公司,只有稻浪翻飛、粗茶淡飯與努力勤儉。台東,正是40年前台灣的翻版。物質雖不豐,但是單純快樂。

  這些得來不易,所以在地人特別珍惜。他們提出「慢慢來,一點一點開發」的觀念。

  曾聖元舉例,有一次碰到花蓮的「怪手」廠商跟他說,花蓮的怪手是台東的5倍,相對的,砂石車也是5倍,而台東人口卻不到花蓮的五分之三。「我慶幸我們開發不像花蓮,」曾聖元說,在台東有些地方還可以跟國寶魚一起游泳。

  「在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中作權衡,」台大城鄉所長林峰田認為,優美景觀的區域,發展成規劃完善的精緻旅遊,並非不可能。像紐西蘭等國在很小的城鎮,都有遊客中心,旅遊點之間可以聯繫,網路健全的配套措施,才能讓當地人真正靠觀光賺錢。

  40年前的台灣,從貧窮一路走到現在的繁榮,當時被忽略的台東,反而像逃過一劫似地,仍保有原來面目,可慎重愛惜地走正確的路,這是上天送給台東人,甚而台灣人最好的禮物。

※ 本討論文章係由該作者擔保其合法性,不代表本網站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