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內容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606/53/1krvo.html
【中央網路報】
特稿/開放陸資來台利弊初探
更新日期:2009/06/06 12:36
(一)相關情況
從2001年兩岸先後加入WTO,陸資來台問題就成為兩岸關係議程上的一個重要課題,但因政治因素,一直未出現實質進展。2008年5月馬政府上台後,才正式加快開放大陸資金來台投資的步伐。相繼推出開放人民幣在台兌換、放寬赴大陸投資金額上限比率至60%、開放大陸合格境內投資機構 QDII來台投資證券期貨、開放台商回台上市、台港股票指數型基金(Exchange-Traded Fund, ETF)相互掛牌、香港掛牌股票得來台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aiwan Deposit Receipt, TDR)等。今年4月26日,海基與海協兩會舉行第三次「江陳會談」,除簽署三項協議外,並就大陸資金來台問題達成共識,更為推動大陸企業赴台考察、投資,加強和深化兩岸?業合作,以及實現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和制度化,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接著,金管會於4月29日發布「大陸地區投資人來台從事證券投資及期貨交易管理辦法」;5月12日,行政院審查通過「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及「大陸地區來台投資設立分公司辦事處許可辦法」兩項法規草案,依據「先緊後寬」、「循序漸進」、「有成果再擴大」的原則,並採「正面表列」分階段開放,列出陸資來台投資第一階段開放項目,包括製造業如中草藥、汽車等 65 項,服務業如批發、零售、觀光等 23 項,以及公共建設如觀光、海空運等 11 項,合計共99項。這些項目在行政院核定後,最快 6 月實施。 經濟部另表示,為加強審核管理陸資,實收資本額新台幣8,000萬元的陸資投資事業,有義務向主管機關申報財務報表,並接受檢查。已規劃陸資來台投資的審核管理機制,經第三地來台投資的外國公司含陸資比率超過30%,或陸資對該公司具有控制能力者,將比照陸資直接投資管理。證券投資超過一定比率,或購買上市、上櫃、興櫃股票,累計或單次超過10%者,也視為直接投資。至於陸資來台背後的身分問題,將明訂若為中國大陸軍事單位投資或有軍事目的者,則在限制之列;但若屬政府掌控的事業機構來台投資,如未涉及國安、壟斷性或敏感性項目,則原則開放,例外才禁止。 在大陸方面,2008年12月24日,「國家發改委」發出「關於大陸企業赴臺灣地區投資專案管理有關規定的通知」,鼓勵符合條件的大陸企業前往台灣投資。5月17日,「商務部」、「國台辦」於正式發布「關於大陸企業赴台灣地區投資或設立非企業法人有關事項的通知」,並於同日起實施。同時,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在廈門「海峽論壇」宣布八項重大惠台措施,除了推動大陸企業赴台投資外,大陸將擴大對台產品採購、鼓勵和支持台資企業拓展大陸市場、增加大陸居民赴台旅遊、推動協商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等。其後,大陸更宣布將由「商務部長」陳德銘及副部長姜增偉帶領規模達千人的採購團,於6月底前來台,規模比照今年中國大陸赴歐、美採購團。
(二)情勢研析 1、開放陸資來台具有劃時代意義 台灣由於天然環境因素,數十年來經濟都是實施出口導向發展戰略,先後歷經以勞動密集型?品、技術密集?品?主的出口擴張政策。1984年台灣經濟開始進入「自由化、國際化與制度化」階段,但是因為政治因素,外來投資中獨缺陸資成分,對中國大陸的經貿政策長期以來呈現的是「單向投資」態勢。如今陸資來台共識的建立與實現,使得兩岸得以進行正常的雙向投資交流,將?雙方今後建立全面雙向互動的經貿關係奠定制度性的基礎,對開創台灣經濟新局與兩岸關係史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陸資來台在經濟上是利多於弊 近幾年台灣外來投資減少,加上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實體經濟陷入嚴重衰退。此時如能善用大陸資金,將有效彌補台灣投資的不足,加快經濟的復甦和振興,進而兩岸企業亦可藉此進行策略聯盟、?業聯盟,攜手開拓全球市場,為台灣創造最大的利益。對此,蕭副總統最近曾表示,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引進陸資是非走不可的路,對台灣而言,現在陸資進來,外資也會進來,台資會更喜歡回來,對台灣資本市場以及成為資產管理中心有很大的助益。他強調,第一階段開放的製造業都是消費性產品,因為台灣製造商有陸資成分,在大陸通路市場會更占有優勢,對於含有陸資的台灣製造商,大陸方面沒理由不支持兩岸產業分工合作。陸資進來會讓台灣產業更茁壯,規模與體質更好,對台灣經濟幫助很大。 以汽車業為例。大陸車市今年以來累積銷售量已高達383萬2000輛(去年938萬輛),比較去年同期成長 9.4%,率先擺脫金融海嘯以來的低迷買氣。而台灣市場去年的銷售量約23萬台,不到大陸4月市場的五分之一,預料陸資來台投資汽車業並非著眼於開拓台灣市場。台灣汽車業者認為,藉由引進陸資,結合兩岸汽車產業的優勢,可進一步開發中國大陸市場,陸資則可取得技術和外銷基地,可互蒙其例。 3、對陸資的政治顧慮與數量的不確定性 就前者而言,政府引進陸資,促成兩岸資金相互往來,將增進兩岸之間的互信。但在野黨派人士則持不同看法,認為大陸企業對台投資不純是經濟層面的議題,一定是受到中共政府的控制;陸資入台後,如果北京用來做政治操作,台灣經濟安全將會受到影響。或者是認定陸資來台挾帶政治任務,把陸資入台看作是大陸「促統」的一個環節,具有統戰作用。 就後者而言,開放陸資後,究竟會有多少陸資進入台灣,目前估算不一。美林證券預期陸資對台灣投資的數量恐怕有限,最多不過幾十億美元,而且陸資之來台也僅是政治考量,而非真正的商業利益考量。瑞信證券估計,陸資第1年實際能流入台灣的金額大概僅有5億美元;未來的投資規模在政府10%的限制之下,也不會超過42億美元,比起目前台股市值4000億美元,對台股的實質幫助不大,因此目前開放陸資的宣示意味遠大於市場的實質希望。 4、有效規範,互蒙其利 資金逐利,舉世皆然;陸資若無利可圖,事實上也不會來。就經濟面來說,在期待陸資到來之前,不少人擔心會不會造成台灣技術的外流、掏空台灣技術、會不會大肆挖角、會不會增加失業、會不會反而導致台灣資金過剩、會不會炒作房地產、銀行業會不會大量吸走台灣客戶、會不會來台投資不久就撤資從而干擾台灣股市等等,「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對陸資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陸資來台對台灣是利是弊,有效規範將是關鍵。我們期待來台陸資與台灣經濟同蒙其利,確實達到提振經濟效果,並惠及全民。
來源: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大陸情勢雙週報1552期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