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城市的沉潛與甦醒-1999年德國之威瑪Weimar
來源:資料來源:智邦藝術基金會
2006智邦秋季藝文講堂 秋季藝文講堂──舞一場歐洲文化嘉年華 萊茵河畔中古世紀的城堡、彩繪玻璃下的美麗教堂,浪漫而又神秘的舞台, 右側鐘樓的低語呢喃,似在訴說著廣場裡的迷人風采。 若說繁華絕美的巴黎、倫敦是舞者身上璀璨耀眼的舞衣, 那麼充滿文化特色的小城市便是舞者那動人心弦的舞姿, 時光的舞者,在南瓜馬車下的石板地留下旋轉的刻痕, 不同的星空下,每個歐洲小鎮,各自編織著自己的舞步, 舞出各種輝煌與典雅、懷舊與奔放的歐洲風情。 2006年 智邦秋季藝文講堂將以「歐洲文化之都」為主題,帶領聽眾一起參與這場秋夜的嘉年華盛宴。 人文城市的沉潛與甦醒-1999年德國之威瑪Weimar 歐洲自1980年代起,企圖在本土的諸多文明城市之中,遴選出足以代表歐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城市典例,作為「歐洲文化之城」。1985年首屆文化之城便由象徵歐洲文化本源的希臘雅典所獲選。其中,歷經巴黎、西柏林等14個城市之後,於1999年—20世紀的最後一年,選擇了威瑪並更名為「歐洲文化之都」,作為對於20世紀近代文化與價值貢獻的總結。 威瑪小鎮充滿傳奇的歷史中,不但是1919年德國一次大戰敗後的沉潛之地—威瑪共和的首都,更因為過往歷史的渾厚厚度,吸引了葛羅培茲(Walter Gropius)來到威瑪,創立了威瑪時期的包浩斯建築學校(1919—1925年),徹底改變整個二十世紀的近代工藝藝術的發展及綜合藝術教育概念。早在1522 年,宗教家馬丁•路德在威瑪鄰近的瓦爾特堡(Wartburg)轉譯聖經,為德國語言和文字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並引發了日後北德地區與義大利天主教廷的分裂;大文豪歌德在此寫下了《浮士德》,並設計了他的第一棟歌劇理論歌劇院;詩人劇作家席勒、音樂家巴哈、李斯特、布拉姆斯,甚至華格納都曾在這個地方留下不朽的巨作;宣稱“上帝已死”的尼采與思想大師海德格更在這座思想城市中,攫取無窮盡的能量與泉源。 1999年,一方面為慶祝歌德誕生250周年,另一方面也代表著對冷戰正式結束屆滿十年的省思,當時居民只有6萬2千人的威瑪市,獲選更名後的第一個「歐洲文化之都」(歐洲文化首都),賦予威瑪最名至實歸的皇冠。 一個城市的偉大,源於它擁有一群市民夢想家,我們欽羨其他城市的成就時,不能不知道更多有關人文城市如何由沉潛趨往甦醒的歷程。威瑪甦醒歷史的導讀,將是充滿無數驚嘆號的神奇樂章。 主 講 人:顏名宏 講師介紹:現任明道管理學院環境規劃暨設計研究所數位設計系 專任助理教授 1993-1998德國紐倫堡藝術學院獎學金至希臘、埃及、羅馬、翡冷翠、威尼斯空間主題研究 1998 德國紐倫堡藝術學院藝術與開放空間系大師研究員畢業MEISTERSCHUELER 畢業(德國藝術學院最高學歷) 活動: 報名:秋季藝文講堂──舞一場歐洲文化嘉年華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