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社區

{建築大賞}宜蘭縣二二八紀念物「歷史之澄鏡」
來源:資料來源:木馬出版社《台灣的世界級》
為了紀念「二二八」這個充滿悲情和傷痛的歷史事件,目前在台灣各地,已有釵h相關的紀念場所或紀念碑的設立。這些紀念性的設施,為的是提供我們一個從過去的錯誤中反省,進而謹慎去面對未來的機會。釵h有關「二二八」紀念設施的公開競圖,也同時提供建築界絕佳的表演舞台,讓所有設計者可以就當代的紀念性空間,進行創作和討論。 (圖片提供:竹間建築事務所) 宜蘭縣的「二二八紀念物」是由國內知名的建築師,同時也是台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的設計者簡學義先生所設計。基地位於「宜蘭運動公園」的東南側,滑輪場的旁邊。由於這座「紀念物」的設計者沒有選擇一般紀念碑慣有的量體形式(高聳挺立於地面上),而是採用崁入隱藏於地面下的虛空間,因此第一次到訪的人很容易錯過,除非在近處,否則你只能憑著其出入口兩端所放置的告示牌隱約暗示其所在,來找到這座紀念物。基地四周的「宜蘭運動公園」,放眼望去,盡是大致平坦的地形,呈現出非常有秩序、充滿綠意、開闊而自然的公園景致。如此單調卻不失清朗的背景,恰巧更能烘托出「二二八紀念物」極為簡約而特殊的設計風格。 在作者的創作概念裡,「二二八紀念物」不應該只是單一的物件,而應該是一處場所、空間,一個具有紀念性質的場域。而且,這個場域不應該只是作為憑弔的對象,而應該讓人身處其中,感受得到空間所散發的環境「氛圍」,進而在精神的層次上與某個時代的時空產生連結──一種時間的凝結。為此,將主體空間隱藏於地面下,是這整個設計中最重要的策略;「地下」,不只暗示或隱喻屬於過去的歷史涵意,同時也相似於一般人對「塚」的紀念性聯想,甚至在空間的體驗上,由於它很自然地與外在世界區隔開來,因此更容易掌握和控制內在環境的情境。 整個設計基本上是如「中」字型安排的矩形園區,在地面下方的中心位置,就是主要的紀念性空間,而對稱切分整個園區的中軸線,則是包含兩端連結地面上下樓梯、並且穿越地底空間的主要動線;在地面層,環繞其外的是一大面水池,然後更外圍依序是人行步道、樹木植栽和碎石區。在水池與下方主體空間之間有個明顯的錯縫,水池的水便順著邊緣的牆面流下,形成地底空間的水幕背景;同時,自然光線也透過這個開口間接地被引進,提供適當的光源,免除了一般地下空間過度陰暗和沉重的感覺。 其實,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整個空間的構成元素,主要包括地面上有如鏡面的水池,以及隱藏在地下、被水幕和牆面所包圍的隱蔽空間;其中,水一直扮演著說故事的角色,而作者,也巧妙運用了水的動靜兩種不同狀態,表現出他對於這整座紀念物的詮釋和態度。 地面上是靜止如鏡般的水面,除了四周的樹木外,幾乎沒有任何地上物,只有因地面材料轉換而呈現出的完全開放且寧靜的場景,這是讓參觀者在此沉思和反省的場所。偶爾微風拂過水面,撩起的波紋像是對人們的殷切叮囑,而水面上反映著我們自己和天空的倒影,則暗示著對過去的緬懷,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走進地下空間,兩側是垂直輕瀉的水幕,水幕前方設有十六面玻璃,上面印著二二八受難者的文件、照片等資料。透過玻璃,我們看到背後水景的光影,像在輕柔拂拭著這些歷史圖像和文字;看著在牆面上跳動、落下的水滴,聽著水聲,似乎人也與水產生了共鳴:一面為這段歷史悲泣,一面感受水的力量正在洗淨歷史的過往,同時水的意象,也暗示著一股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另外,在園區對角的兩側,各設有如地下通道般的「L」型斜坡道,可用來連通地面層和底層空間。斜坡道除了供殘障者使用外,也是環繞全區、上下循環的另一條參觀路徑。經由這條路徑,參觀者更能清楚體會到穿越地面層、轉換不同空間場景時的心情轉折。 總之,作者對「二二八紀念物」的詮釋,無疑想傳達的是一種抽象的、屬於精神層次的深厚內涵,期待帶給人們一種自然而成的精神情緒,一種自省的力量。如果說,林英的「越戰紀念碑」在地表所打開的裂縫,象徵著美國人內心永遠的傷痕,那麼簡學義先生的「二二八紀念物」,就象徵著埋藏在台灣人心底的一處記憶空間。 時間不再只是遺忘 而是沉澱力量 清澄的流水能否洗淨故人的傷痛 如鏡的水面 映現了一切 不僅是過去 更有 正在書寫的未來   ──簡學義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